死亡教育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?

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,我们通常会回避死亡;不管什么时候,即便回避不了,也会以其他方式替代:例如:“走”,“去了”等词,委婉表达死亡。
与直面相比,刻意回避,或许会更让我们害怕死亡。
 
我们保守的,传统的思想影响下,我们对性讨论嗤之以鼻,不善于表达爱意,对死亡唯恐避之不及。
那么,把死亡课程融到学前教育的生命教育中,合不合适呢?
答案是肯定的,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死亡课程是必要的,也是必须的。

原因有二:
        其一,近年来,孩子,青少年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;一例例鲜活生命的逝去,都显示了他们对生命,对死亡的无知,及对死亡不正确的观念。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建立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知的关键时期,在这一时期,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死亡观念是需要的。当孩子对死亡有了正确的认识,尊重生命,或许,那种自杀事件会少一些。

        其二,随着经济的发展,信息科技的进步,如今,孩子通过网络,能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,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接触到死亡的信息,如果,成人不加以解释,正确引导;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,会驱使着他们去了解什么是死亡,甚至想尝试那种对他们来说未知的东西。

        综上,给孩子一定的生命死亡教育,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,对世界的认知。
 

人,一生,会“死亡”三次。
第一次:当你心跳停止,呼吸消失,这是你生物学上的死亡;
第二次:当你下葬后,你便在这个社会上消失,你的社会关系悄然消失;
第三次: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,死去后,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点痕迹,便消失了,这是你真正意义上的死亡。

我们害怕死亡,本质上,害怕丧失!
犹记得,第一次接触死亡,是在很小的时候。
一个亲戚的逝去,尸体,冷冰冰的地面,深红色的棺材,白花和哭泣的人群,这些是我对死亡最初的认知。
那时,不知道什么是死亡,也没有人告诉我;随着年龄的增加,经历了很多死亡,慢慢的,便知道了,任何人都会死亡,也都将死亡,死亡是宿命。
生活,生下来,活下去,最后,归于尘土。
 
但,其实,到现在,我仍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,死亡的意义!
即使,到现在,提到死亡,我仍然会害怕,仍然会逃避。
 
那么,家长该如何给孩子体提及死亡呢?
        首先,不能逃避,要坦诚;死亡不会因为逃避而不发生。研究表明:当涉及到解释时,用更加现实化的词来描述死亡,对整个哀伤的过程都是更有利的。也就是说,当孩子接触到死亡时,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。

        其次,分享自己曾经的回忆和情感,接纳可能的伤痛。给孩子分享自己面对亲人死亡的经历,可以帮助孩子建构一个面对死亡的思维范式,当孩子真的面对亲人死亡时,可能使用这个范式去面对。

        最后,顺其自然;不要为了给孩子普及死亡而普及。

死亡教育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?

扫一扫手机访问

发表评论